第一周振动学基础 第1讲 简谐运动的特征和描述随堂测验1、简谐运动的角频率取决于振动系统自身的性质.
2、初相位的物理意义是表征任意时刻的振动状态。
振动学基础 第2讲 简谐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相位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
2、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为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而反向。
振动学基础 第3讲 旋转矢量表示法随堂测验1、一质点沿x 轴作谐振动, 振幅为A,其振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 如果 t =0时, 该质点处于A/2 处且向轴正方向运动, 则它的振动初相位为
A、π/6
B、π/3
C、—π/3
D、—π/6
2、一个质点作简谐运动,振幅为A,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A/2 ,且向O轴的负方向运动,代表此简谐运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
A、
![]()
B、
![]()
C、
![]()
D、
振动学基础 第4讲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随堂测验1、一个弹簧振子,在地面上的固有振动周期为T 。将它拿到月球上去,相应的周期为:(假设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为 g/6)
A、
![]()
B、
![]()
C、
![]()
D、
![]()
2、在振动过程中, 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与其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而反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这样的力称为线性恢复力.
3、在恢复力的作用下, 物体一定作简谐运动.
振动学基础 第5讲 简谐运动的能量随堂测验1、
![]()
A、1:4
B、1:2
C、1:1
D、2:1
2、
![]()
A、A 的振动周期较大,振动能量也较大.
B、B 的振动周期较大,振动能量也较大.
C、A 的振动周期较大,A 和B 的振动能量相等.
D、A 和B 的振动周期相同;A 的振动能量较大.
第一周单元测验1、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物体处于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B、物体处在运动正方向的端点时,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值;
C、物体处于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D、物体处在负方向的端点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2、已知某简谐运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此简谐运动的运动方程(x 的单位为cm,t 的单位为s)为
![]()
A、
![]()
B、
![]()
C、
![]()
D、
![]()
3、如图所示,当简谐振子到达正最大位移处,恰有一泥块从正上方落到振子上,并与振子粘在一起,仍作简谐运动。则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变,周期变大;
B、振动系统的总能量变大,周期变大
C、振动系统的总能量变小,周期变小
D、振动系统的总能量不变,周期变小
4、
![]()
A、
![]()
B、
![]()
C、
![]()
D、
![]()
5、一弹簧振子,重物的质量为m=0.2kg,弹簧的倔强系数为k=80N/m,该振子作振幅为A=0.02m 的简谐运动。当重物通过平衡位置且向规定的负方向运动时,开始计时,则其振动方程为:
A、
![]()
B、
![]()
C、
![]()
D、
![]()
6、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下挂着两个质量不同的振子。若它们以相同的振幅作谐振动,则它们的:
A、振动总能量相同.
B、周期相同.
C、频率相同.
D、初相必定相同.
7、一质点作谐运动,周期为T,当质点由平衡位置向Ox 轴正方向运动时,由平衡位置运动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的时间为:
A、T/12
B、T/4
C、T/6
D、T/8
8、一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当位移为振幅的一半时,其动能为总能量的
A、
![]()
B、
![]()
C、
![]()
D、
![]()
9、一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如图所示,振幅矢量长2cm,则该简谐振动的振动表达式为
![]()
A、
![]()
B、
![]()
C、
![]()
D、
![]()
10、将水平弹簧振子向右拉离平衡位置10cm,由静止释放而简谐运动,振动周期为2 秒。若选拉开方向为正方向,并以振子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则这一简谐运动的振动方程为:
A、
![]()
B、
![]()
C、
![]()
D、
![]()
11、在两个相同的弹簧下各悬一物体,两物体的质量比为4:1 ,则二者作简谐运动的周期之比为
A、
![]()
B、
![]()
C、
![]()
D、
![]()
12、把单摆摆球从平衡位置向位移正方向拉开,使摆线与竖直方向成一微小角度
![]()
,然后由静止放手任其振动,从放手时开始计时。若用余弦函数表示其运动方程,则该单摆振动的初位相为
A、0
B、
![]()
C、
![]()
D、
![]()
13、
![]()
14、
第一周 单元作业1、
![]()
![]()
2、
![]()
3、
第二周振动学基础 第6讲 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合成随堂测验1、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等振幅的简谐运动合成, 如果其合成振动的振幅仍不变, 则此二分振动的相位差为:
A、
![]()
B、
![]()
C、
![]()
D、
![]()
2、两质点沿水平x 轴线作相同频率和相同振幅的简谐运动,平衡位置都在坐标原点.它们总是沿相反方向经过同一个点,此点的位移的绝对值恰为振幅的一半,则它们之间的相位差为
A、
![]()
B、
![]()
C、
![]()
D、
![]()
3、如图所示的是两个简谐运动曲线,它们合成的余弦振动的初位相为____________。
振动学基础 第7讲 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运动合成 拍随堂测验1、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的简谐运动,它们的分振动频率分别为500Hz 和502Hz,则其合成的拍频为____________。
振动学基础 第8讲 相互垂直简谐运动合成随堂测验1、两个同频率相互垂直简谐运动的合振动一定不是简谐运动。
振动学基础 第9讲 阻尼振动随堂测验1、阻尼振动一定是周期性的减幅振动,与阻尼大小无关。
振动学基础 第10讲 受迫振动 共振随堂测验1、阻尼对受迫振动起到抑制作用。当阻尼很小时,共振频率接近于固有频率。当阻尼为零时,共振频率等于固有频率,此时振幅趋近于无穷大。
第二周 单元作业1、
第三周波动学基础 第1讲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波的描述随堂测验1、关于“波长”的定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波线上振动相位相同的两质点间的距离。
B、同一波线上相位差为
![]()
的两振动质点之间的距离。
C、振动状态在一个周期内所传播的距离。
D、同一波线上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位差为2
![]()
的两个质元间的距离称波长。
B、机械波实质上就是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各质元的集体受迫振动。
C、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D、介质中,距波源越远的点,相位越落后。
波动学基础 第2讲 平面简谐波波函数随堂测验1、
![]()
A、表示出某时刻的波形。
B、说明能量的传播。
C、表示出 x 处质点的振动规律。
D、表示出各质点振动状态的分布。
2、
![]()
A、
![]()
B、
![]()
C、
![]()
D、
波动学基础 第3讲 波动方程与波速随堂测验1、把一根十分长的绳子拉成水平,用手端其一段,维持拉力恒定,使绳端在垂直于绳子的方向上作简谐运动,则
A、振动周期越大,波速越大。
B、振动周期越小,波速越大。
C、振动周期越长,波长越短。
D、以上均不对。
2、波的频率(波源振动的频率)不变,由波源的振动特性决定。而波速则由介质的本身性质和环境温度所决定。所以某一特定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波长是不同的。
波动学基础 第4讲 平面简谐波的能量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
2、对于机械横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峰处媒质元的动能、势能均为零。
B、平衡位置处媒质元的势能为零,动能最大。
C、平衡位置处媒质元的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D、波谷处媒质元的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波动学基础 第5讲 惠更斯原理及应用随堂测验1、惠更斯原理适用于(1)任何介质(均匀的或不均匀的、各向同性的或各向异性的); (2)任何形式的波动。
第三周 单元测验1、一个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媒质质元从最大位置回到平衡位置的过程中
A、它从相邻的媒质质元获得能量,其能量逐渐增加
B、它的势能转化成动能
C、它的动能转化成势能
D、把自己的能量传给相邻的媒质质元,其能量逐渐减小
2、
![]()
A、
![]()
B、
![]()
C、
![]()
D、
![]()
3、
![]()
A、
![]()
B、
![]()
C、
![]()
D、
![]()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B、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位差为 的两个质元间的距离称波长。
C、机械波实质上就是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各质元的集体受迫振动。
D、介质中,距波源越远的点,相位越落后。
5、
![]()
A、周期为 1/3 秒
B、波长为 5m
C、波速为 10m/s
D、波沿 x 正方向传播
6、图(a)表示 t =0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图(b)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中所表示的 x =0 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
A、
![]()
B、
![]()
C、
![]()
D、
![]()
7、一质点沿 y 方向作简谐运动,振幅为0.02m, 周期为 2s ,平衡位置在原点,且 t =0 时刻质点位于 y =0 处,且向 y 正方向运动。以此振动质点为波源,发生的横波波长为 1m ,则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横波的波函数为
A、
![]()
B、
![]()
C、
![]()
D、
![]()
8、一平面简谐波,波速 u =5m/s ,t = 3s 时波形曲线如图,则 x = 0 处的振动方程为
![]()
A、
![]()
B、
![]()
C、
![]()
D、
![]()
9、一平面余弦波在 t = 0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若波函数以余弦函数表示,则点的振动初相位 φ 为
![]()
A、
![]()
B、
![]()
C、
![]()
D、
![]()
10、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角频率为 ω,波速为 u,设 t = T/4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则该波的表达式为
![]()
A、
![]()
B、
![]()
C、
![]()
D、
![]()
11、假定汽笛发出的声音频率由 400Hz 增加到 1200Hz ,而波幅保持不变,则 1200Hz 声波对 400Hz 声波的强度比为
A、9:1
B、1:3
C、3:1
D、1:9
12、
![]()
A、
![]()
B、
![]()
C、
![]()
D、
![]()
13、平面简谐机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在传播方向上某媒质元在平衡位置处,则它的动能为 (填最大或零), 势能为 (填最大或零)。
14、一平面简谐波。波速为 6.0 m/s,振动周期为 0.1 s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两质点(其间距小于波长)的振动相位差为 5π /6,则此两质点相距为______。
第三周 单元作业1、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在 t =0 时刻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率为250Hz,且此时质点P 的运动方向向下,求 (1)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2)在距原点为100m处质点的振动表达式与振动速度表达式。
![]()
2、一平面简谐波沿Ox 轴的负方向传播,波长为 λ,P 处质点的振动规律如图所示。 (1)求P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求此波的波动表达式; (3)若图中d =λ / 2,求坐标原点O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第四周波动学基础 第6讲 波的叠加原理与波的干涉随堂测验1、两初相位相同的相干波源,在其叠加区内振幅最小的各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等于
A、波长的偶数倍
B、波长的奇数倍
C、半波长的偶数倍
D、半波长的奇数倍
2、
![]()
![]()
A、
![]()
B、
![]()
C、
![]()
D、
波动学基础 第7讲 驻波 半波损失随堂测验1、对于驻波,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相向传播的相干波一定能形成驻波.
B、两列振幅相同、且相向传播的相干波一定能形成驻波.
C、驻波不存在能量的传播.
D、驻波是一种稳定的能量分布的波.
2、
![]()
A、
![]()
B、
![]()
C、
![]()
D、
波动学基础 第8讲 多普勒效应随堂测验1、一列火车以20 m/s的速度行驶,若机车汽笛的频率为600 Hz,一静止观测者在机车前和所听到的声音频为______(设空气中声速为340 m/s)。
波动学基础 第9讲 声波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第四周 单元测验1、
![]()
A、
![]()
B、
![]()
C、
![]()
D、
![]()
2、
![]()
![]()
A、
![]()
B、
![]()
C、
![]()
D、
![]()
3、
![]()
A、
![]()
![]()
B、
![]()
![]()
C、
![]()
![]()
D、
![]()
![]()
4、长为 L,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悬空细杆上形成驻波,则此驻波的基频波(波长最长的波)的波长为
A、2L
B、4L
C、3L
D、L
5、
![]()
A、
![]()
B、
![]()
C、
![]()
D、
![]()
6、有两列波在空间某点 P 相遇, 某时刻观察到点 P 的合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由此可以判定这两列波
A、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B、是相干波
C、相干后能形成驻波
D、是非相干波
7、在一根很长的弦线上形成的驻波是
A、由两列振幅相等的相干波沿着反方向传播叠加而成的.
B、由两列振幅不相等的相干波沿着相同方向传播叠加而成的.
C、由两列振幅相等的相干波沿相同方向传播叠加而形成的.
D、由两列波沿着反方向传播叠加而成的.
8、
![]()
A、
![]()
B、
![]()
C、
![]()
D、
![]()
9、
![]()
A、
![]()
B、
![]()
C、
![]()
D、
![]()
10、
![]()
A、127次
B、113次
C、120次
D、128次
11、
![]()
![]()
A、
![]()
B、
![]()
C、
![]()
D、
![]()
12、
![]()
A、
![]()
B、
![]()
C、
![]()
D、
第四周 单元作业1、
![]()
2、
![]()
第五周热力学基础 第1讲 热力学基本概念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热力学基础 第2讲 热力学第一定律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
2、
![]()
A、
![]()
B、
![]()
C、
![]()
D、
![]()
3、
热力学基础 第3讲 准静态过程中的等体过程随堂测验1、
热力学基础 第4讲 准静态过程中的等压过程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热力学基础 第5讲 准静态过程中的等温过程随堂测验1、
第五周 单元测验1、
![]()
A、
![]()
B、
![]()
C、
![]()
D、
![]()
2、
![]()
A、
![]()
B、
![]()
C、
![]()
D、
![]()
3、
![]()
A、
![]()
B、
![]()
C、
![]()
D、
![]()
4、
![]()
A、
![]()
B、
![]()
C、
![]()
D、
![]()
5、
![]()
A、
![]()
B、
![]()
C、
![]()
D、
![]()
6、
![]()
A、
![]()
B、
![]()
C、
![]()
D、
![]()
7、
![]()
A、
![]()
B、
![]()
C、
![]()
D、
![]()
8、
![]()
![]()
A、
![]()
B、
![]()
C、
![]()
D、
![]()
9、
![]()
A、
![]()
B、
![]()
C、
![]()
D、
![]()
10、
![]()
A、
![]()
B、
![]()
C、
![]()
D、
![]()
11、
![]()
A、
![]()
B、
![]()
C、
![]()
D、
![]()
12、
![]()
![]()
A、
![]()
B、
![]()
C、
![]()
D、
第五周 单元作业1、
![]()
2、
![]()
第六周热力学基础 第6讲 准静态过程中的绝热过程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热力学基础 第7讲 循环过程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热力学基础 第8讲 卡诺循环随堂测验1、
热力学基础 第9讲 热力学第二定律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第六周 单元测验1、
![]()
![]()
A、
![]()
B、
![]()
C、
![]()
D、
![]()
2、
![]()
![]()
A、
![]()
B、
![]()
C、
![]()
D、
![]()
3、
![]()
A、
![]()
B、
![]()
C、
![]()
D、
![]()
4、
![]()
![]()
A、(B)图
B、(A)图
C、(C)图
D、(D)图
5、
![]()
![]()
A、
![]()
B、
![]()
C、
![]()
D、
![]()
6、
![]()
A、
![]()
B、
![]()
C、
![]()
D、
![]()
7、
![]()
A、
![]()
B、
![]()
C、
![]()
D、
![]()
8、
![]()
![]()
A、
![]()
B、
![]()
C、
![]()
D、
![]()
9、
![]()
A、
![]()
B、
![]()
C、
![]()
D、
![]()
10、
![]()
![]()
A、
![]()
B、
![]()
C、
![]()
D、
![]()
11、
![]()
A、
![]()
B、
![]()
C、
![]()
D、
![]()
12、
![]()
A、
![]()
B、
![]()
C、
![]()
D、
第六周 单元作业1、
![]()
![]()
2、
![]()
第七周气体动理论 第1讲 气体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随堂测验1、构成物质的分子处于永恒的、杂乱无章的运动之中。在任意时刻,某个分子位于何处,具有怎样的速度、动量和能量,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在整体上也无统计规律可言。
气体动理论 第2讲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气体动理论 第3讲 三个统计速率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气体动理论 第4讲 玻尔兹曼分布随堂测验1、玻尔兹曼分布律适用于任何物质分子在任何保守力场中的分布,它是一条普遍的统计规律.
气体动理论 第5讲 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气体动理论 第6讲 温度的微观意义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第七周 单元测验1、
![]()
A、
![]()
B、
![]()
C、
![]()
D、
![]()
2、
![]()
A、
![]()
B、
![]()
C、
![]()
D、
![]()
3、
![]()
A、
![]()
B、
![]()
C、
![]()
D、
![]()
4、
![]()
A、
![]()
B、
![]()
C、
![]()
D、
![]()
5、
![]()
A、
![]()
B、
![]()
C、
![]()
D、
![]()
6、
![]()
A、
![]()
B、
![]()
C、
![]()
D、
![]()
7、
![]()
A、
![]()
B、
![]()
C、
![]()
D、
![]()
8、
![]()
A、
![]()
B、
![]()
C、
![]()
D、
![]()
9、
![]()
A、
![]()
B、
![]()
C、
![]()
D、
![]()
10、
![]()
A、
![]()
B、
![]()
C、
![]()
D、
![]()
11、
![]()
![]()
A、
![]()
B、
![]()
C、
![]()
D、
![]()
12、
![]()
![]()
A、
![]()
B、
![]()
C、
![]()
D、
第七周 单元作业1、
![]()
![]()
2、
第八周气体动理论 第7讲 真实气体的范德瓦耳斯方程随堂测验1、真实气体的范德瓦耳斯方程对理想气体方程中的体积和压强作了修正。
气体动理论 第8讲 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气体动理论 第9讲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随堂测验1、
气体动理论 第10讲 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随堂测验1、熵是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的无序性(即混乱度)的量度。因此,当系统趋于平衡态时,热力学概率趋于最大值,熵达到最大。
气体动理论 第11讲 克劳修斯熵随堂测验1、
![]()
A、
![]()
B、
![]()
C、
![]()
D、
第八周 单元测验1、
![]()
A、
![]()
B、
![]()
C、
![]()
D、
![]()
2、
![]()
A、
![]()
B、
![]()
C、
![]()
D、
![]()
3、
![]()
A、
![]()
B、
![]()
C、
![]()
D、
![]()
4、
![]()
A、
![]()
B、
![]()
C、
![]()
D、
![]()
5、
![]()
A、
![]()
B、
![]()
C、
![]()
D、
![]()
6、
![]()
A、
![]()
B、
![]()
C、
![]()
D、
![]()
7、
![]()
A、
![]()
B、
![]()
C、
![]()
D、
![]()
8、
![]()
A、
![]()
B、
![]()
C、
![]()
D、
![]()
9、
![]()
A、
![]()
B、
![]()
C、
![]()
D、
![]()
10、
![]()
![]()
A、
![]()
B、
![]()
C、
![]()
D、
![]()
11、
![]()
A、
![]()
B、
![]()
C、
![]()
D、
第八周 单元作业1、
期末考试1、
![]()
A、
![]()
B、
![]()
C、
![]()
D、
![]()
2、
![]()
A、
![]()
B、
![]()
C、
![]()
D、
![]()
3、关于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的判断: (1)可逆热力学过程一定是准静态过程。 (2)准静态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不可逆过程就是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的过程。 (4)凡有摩擦的过程,一定是不可逆过程。 以上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4、
![]()
![]()
A、
![]()
B、
![]()
C、
![]()
D、
![]()
5、
![]()
A、
![]()
B、
![]()
C、
![]()
D、
![]()
6、
![]()
![]()
A、
![]()
B、
![]()
C、
![]()
D、
![]()
E、
![]()
7、
![]()
![]()
A、
![]()
B、
![]()
C、
![]()
D、
![]()
8、
![]()
![]()
A、
![]()
B、
![]()
C、
![]()
D、
![]()
9、
![]()
![]()
A、
![]()
B、
![]()
C、
![]()
D、
![]()
10、
![]()
A、
![]()
B、
![]()
C、
![]()
D、
![]()
11、
![]()
A、
![]()
B、
![]()
C、
![]()
D、
![]()
12、
![]()
A、
![]()
B、
![]()
C、
![]()
D、
![]()
E、
![]()
13、
![]()
![]()
![]()
A、B图
B、A图
C、C图
D、D图
14、
![]()
A、
![]()
B、
![]()
C、
![]()
D、
![]()
15、
![]()
A、
![]()
B、
![]()
C、
![]()
D、
![]()
16、
![]()
![]()
A、
![]()
B、
![]()
C、
![]()
D、
![]()
17、
![]()
A、
![]()
B、
![]()
C、
![]()
D、
![]()
18、
![]()
A、
![]()
B、
![]()
C、
![]()
D、
![]()
19、
![]()
![]()
A、
![]()
B、
![]()
C、
![]()
D、
![]()
20、
![]()
A、
![]()
B、
![]()
C、
![]()
D、
![]()
21、
![]()
A、
![]()
B、
![]()
C、
![]()
D、
![]()
22、
![]()
A、
![]()
B、
![]()
C、
![]()
D、
![]()
23、
![]()
A、
![]()
B、
![]()
C、
![]()
D、
![]()
24、
![]()
A、
![]()
B、
![]()
C、
![]()
D、
![]()
25、
![]()
A、
![]()
B、
![]()
C、
![]()
D、
![]()
26、
![]()
A、
![]()
B、
![]()
C、
![]()
D、
![]()
27、
![]()
A、
![]()
B、
![]()
C、
![]()
D、
![]()
28、
![]()
![]()
A、
![]()
B、
![]()
C、
![]()
D、
![]()
29、
![]()
A、
![]()
B、
![]()
C、
![]()
D、
![]()
30、
![]()
A、
![]()
B、
![]()
C、
![]()
D、
![]()
31、
![]()
![]()
A、
![]()
B、
![]()
C、
![]()
D、
![]()
E、
![]()
32、
![]()
A、
![]()
B、
![]()
C、
![]()
D、
![]()
33、
![]()
![]()
A、
![]()
B、
![]()
C、
![]()
D、
![]()
34、
![]()
![]()
A、
![]()
B、
![]()
C、
![]()
D、
![]()
35、
![]()
![]()
A、
![]()
B、
![]()
C、
![]()
D、
![]()
36、
![]()
A、
![]()
B、
![]()
C、
![]()
D、
![]()
37、
![]()
A、
![]()
B、
![]()
C、
![]()
D、
![]()
38、
![]()
A、
![]()
B、
![]()
C、
![]()
D、
![]()
39、
![]()
A、
![]()
B、
![]()
C、
![]()
D、
![]()
40、
![]()
![]()
A、
![]()
B、
![]()
C、
![]()
D、
![]()
41、
![]()
A、
![]()
B、
![]()
C、
![]()
D、
![]()
42、
![]()
A、
![]()
B、
![]()
C、
![]()
D、
![]()
43、
![]()
![]()
A、
![]()
B、
![]()
C、
![]()
D、
![]()
44、
![]()
![]()
A、
![]()
B、
![]()
C、
![]()
D、
![]()
45、
![]()
A、
![]()
B、
![]()
C、
![]()
D、
![]()
46、
![]()
A、
![]()
B、
![]()
C、
![]()
D、
![]()
47、
![]()
A、
![]()
B、
![]()
C、
![]()
D、
![]()
48、
![]()
A、
![]()
B、
![]()
C、
![]()
D、
![]()
49、
![]()
A、
![]()
B、
![]()
C、
![]()
D、
![]()
50、
![]()
![]()
A、
![]()
B、
![]()
C、
![]()
D、
![]()
51、
![]()
![]()
A、
![]()
B、
![]()
C、
![]()
D、
![]()
52、
![]()
A、
![]()
B、
![]()
C、
![]()
D、
![]()
53、
![]()
A、
![]()
B、
![]()
C、
![]()
D、
![]()
54、
![]()
A、
![]()
B、
![]()
C、
![]()
D、
![]()
55、
![]()
A、
![]()
B、
![]()
C、
![]()
D、
![]()
56、
![]()
A、
![]()
B、
![]()
C、
![]()
D、
![]()
57、
![]()
A、
![]()
B、
![]()
C、
![]()
D、
![]()
58、
![]()
A、
![]()
B、
![]()
C、
![]()
D、
![]()
59、
![]()
A、
![]()
B、
![]()
C、
![]()
D、
![]()
60、
![]()
A、
![]()
B、
![]()
C、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