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3.625+0.51和3.25×0.11,计算结果分别是()
A、4.13和0.35
B、4.14和0.35
C、4.14和0.36
D、4.13和0.36
2、室温条件下,一密闭容器内有水及与水相平衡的水蒸气,现充入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则水蒸气的压力( )
A、不变
B、减少
C、增加
D、无法确定
3、有效数字是实际能测量的数字,通常包括由仪器直接读出的全部准确数字和最后一位估计的可疑数字。( )
4、2.386+5.2+4.56=( )
A、12.3
B、12.2
C、12.23
D、12.14
5、下列数列包括了几位有效数字?( ) (1)0.0330 (2)10.030 (3)0.01020 (4)8.7×
![]()
A、3,4,4,4
B、3,4,4,2
C、3,5,4,2
D、3,5,,4,4
6、下列数列包括了几位有效数字? ( ) (1)
![]()
(2)pH=10.00 (3)998 (4)1000
A、3,2,不确定,不确定
B、3,2,3,不确定
C、2,2,3,不确定
D、3,4,3,不确定
7、
![]()
A、298.2
B、298.24
C、298
D、29800
8、
![]()
( )
A、0.029
B、0.02871
C、0.02863
D、0.0288
9、在100kPa和20℃时,从水面收集28.4ml的氢气,干燥后氢气的体积是 已知在20℃水的饱和蒸气压p(H2O)=2.33kPa
A、27.74
B、287
C、26.18
D、23.6
10、两位分析者同时测定某一试样中硫的质量分数,称取试样均为3.5g,分别报告结果如下: 甲:0.042%,0.041% 乙:0.04099%,0.04201%。 请问哪一份报告是合理的( )
A、甲
B、乙
C、都不合理
D、都合理
第一章测试1、下列溶液中渗透压最大的是:( )
A、0.10mol/L的KCl溶液
B、0.10mol/L的CaCl2溶液
C、0.12mol/L的葡萄糖溶液
D、0.10mol/L的蔗糖溶液
2、27℃时,把青蛙的肌肉细胞放在0.20mol/L的氯化钠水溶液中,观察到肌肉细胞收缩,这是因为:()
A、氯化钠水溶液渗透压大
B、细胞内的渗透压大
C、两者的渗透压相等
D、与渗透压无关
3、外加直流电场于溶胶溶液,向某一电极方向移动的只能是()
A、胶核
B、胶粒
C、胶团
D、扩散层
4、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向某个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 )
A、电泳
B、电渗
C、布朗运动
D、丁达尔效应
5、20℃时,将1.00g血红素溶于水中,配制成100.0mL溶液,测得其渗透压为0.336kPa。血红素的摩尔质量( )。
A、6.25×10-3
B、6.66×10-4
C、7.32×10-4
D、8.92×10-4
6、产生渗透现象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和 。
A、一边使水溶液
B、半透膜存在
C、U型管的存在
D、膜两边浓度不相等
7、若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不同时,溶剂分子会自动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一方,向高浓度溶液一方扩散。
8、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的原因是由于胶粒带电和溶剂化作用。 ( )
9、溶胶凝结的方法:加入电解质、加入相反电荷溶胶和加热。 ( )
10、等体积混合0.0080mol/LCaCl2和0.010mol/L(NH4)2C2O4溶液,制得CaC2O4溶胶,写出该溶胶的教团结构式
![]()
。 ( )
第二章测试1、下列物质标准熵的大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Cl2O(g)<Br2(g)<Cl2(g)<F2(g)<H2(g)
B、Br2(g)>Cl2O(g)>Cl2(g)>F2(g)>H2(g)
C、Cl2O(g)>Br2(g)>Cl2(g)>F2(g)>H2(g)
D、Br2(g)<Cl2O(g)<Cl2(g)<F2(g)<H2(g)
2、当体系向环境放热时,体系的焓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3、某体系经过循环过程回到起始状态,下列量不一定为零的是:( )
A、Q
B、△H
C、△S
D、△U
4、熵增加的反应都可以自发进行。 ( )
5、因为△H=Qp,所以Qp也有状态函数的性质。 ( )
6、在不做非体积功的条件下,定压过程中体系所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体系的焓。 ( )
7、273.15K,101kPa时冰融化成水,下列正确的是 ( )
A、W<0
B、△H=Qp
C、△H<0
D、△U<0
8、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是( )
A、孤立体系的熵总是减少的。
B、孤立体系的熵总是增加的。
C、孤立体系的熵总是不变的。
D、孤立体系的能量是恒定的。
第三章测试1、活化能是活化分子所具有的能量。 ( )
2、升高温度,吸热反应的速率增大;降低温度,放热反应的速率增大。( )
3、
![]()
A、2.6×10-2
B、5.2×10-2
C、1.3×10-2
D、6.5×10-2
4、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 )
A、可逆反应
B、不可逆反应
C、基元反应
D、复杂反应
5、可能影响速率常数k值大小的因素是( )
A、减少生成物浓度
B、增加体系总压力
C、增加反应物浓度
D、升温和加入催化剂
6、过渡状态理论认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先形成 ,再转化为产物。
A、活化物
B、活化中间态
C、过渡态
D、活化过渡态
7、增大反应物浓度时,速率常数k值 ;升高温度时,速率常数k值 。
A、减小,增大
B、不变,增大
C、不变,减小
D、减小,减小
8、催化剂的定义 。催化剂改变 ,降低 。
A、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反应历程,反应活化能
B、自身变化的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反应过程,反应活化能
C、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过程,反应能量
D、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反应历程,反应能量
第四章测试1、决定原子轨道量子数的是n,l,m,ms。( )
2、在某原子中,各原子轨道有以下四组量子数,其中能级最高的是( )
A、3,1,1
B、2,1,0
C、3,0,-1
D、3,2,-1
3、下列物质分子间只存在色散力的是( )
A、CO2
B、H2S
C、NH3
D、HBr
4、σ键和π键在分子中均可单独存在。 ( )
5、分析天平底盘下的垫脚螺丝是调节天平零点的。 ( )
6、核外的电子绕核运动过程中,通过电子轰击实验发现: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是
A、波动性和振动性
B、波粒二象性
C、振动性和粒子性
D、规律性和有序性
7、电子云是表示核外电子 分布的图像。
A、核外电子运动
B、核外空间概率密度
C、核外空间电子多少
D、核外的电子运动状态和形状
8、电子天平的使用三步走: 、预热、 。
A、调平,称量
B、平衡,称重
C、调零,称重
D、调节,称量
9、HBr、HCl、HI中色散力最大的是HI,沸点最低的是HCl。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这是因为分子间氢键的作用。 ( )
10、甲醇和水的分子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和氢键。 ( )
第五章测试1、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
A、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C、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D、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2、下列情况中引起偶然误差的是( )
A、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B、使用腐蚀的砝码进行称量
C、标定EDTA溶液时,所用金属锌不纯
D、所用试剂中含有被测组分
3、可减小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
A、校正仪器
B、对照实验
C、空白实验
D、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4、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
A、准确度高,一定要精密度高
B、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C、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D、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好
5、某样品真值为25.00%,测定值为25.02%,则相对误差为-0.08%。( )
6、准确度是测定值与平均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 )
7、直接配制法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容~转移到试剂瓶~贴标签
8、间接配制法的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到试剂瓶~标定~贴标签
9、有一NaOH溶液,其浓度为0.5450mol/L,取该溶液100.00mL,需加水 毫升,能配置成0.5000mol/L的溶液?
A、4.0
B、15
C、9.0
D、14
10、计算0.2015mol/LHCl溶液对Ca(OH)2的滴定度0.007465。 ( )
11、计算0.2015mol/LHCl溶液对NaOH的滴定度0.018062。 ( )
12、用氧化还原法测得纯FeSO4·7H2O中Fe含量为20.10%,20.03%,20.04%,20.05%。相对误差0.17%,相对平均偏差0.27%,标准差0.026。 ( )
第六章测试1、在一定温度下,改变溶液的pH,水的标准离子积常数不变。( )
2、在共轭酸碱对H3PO4-和HPO42-中,HPO42-为质子碱。( )
3、加入少量酸、碱溶液时,缓冲溶液本身pH保持不变。( )
4、用强碱溶液滴定弱酸时,弱酸强度越大,滴定突跃越大。 ( )
5、NaOH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以此标准溶液滴定HCl分析结果将偏高。( )
6、将氨水和HCl混合,不论两者比例如何,一定不可能组成缓冲溶液。( )
7、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水溶液中的下列分子和离子:
![]()
中,只能做质子碱的有草酸根、硝酸根和醋酸根。 ( )
8、已知0.10mol/L HAc的c(H+)=0.0013mol/L,则HAc水溶液的离解度为0.0013,离解平衡常数为2.87×10-5。( )
9、将固体NaAc加入到HAc水溶液中,能使HAc溶液的离解度增大,称为同离子效应。 ( )
10、影响pH突跃范围的因素是溶液的浓度和酸碱的强度 。 ( )
11、在弱酸(碱)溶液中,加入含有不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弱酸(碱)离解度增大的作用叫做盐效应。 ( )
第七章测试1、对于给定的难溶电解质来说,温度不同,其溶度积也不同。( )
2、在任何给定的溶液中,若Q<KSP,则表示该溶液为过饱和溶液,沉淀从溶液中析出。( )
3、通常情况下,使难溶的电解质溶解的方法有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者弱碱)、生成配位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
4、溶度积越低不一定溶解性低,而溶解度越低,溶解性越低。( )
5、难溶电解质AB2饱和溶液中,c(A+)=xmol/L,c(B-)=ymol/L,则KSP=( )
A、xy2/2
B、xy
C、xy2
D、4x2y
6、下列沉淀能溶解于盐酸的是( )
A、HgS
B、Ag2S
C、MnS
D、CuS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欲使溶液中某离子沉淀完全,加入的沉淀剂应该越多越好。
C、所谓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的某一离子完全消除。
D、欲使Ca2+沉淀完全,选择草酸钙作为沉淀剂效果比碳酸钙好。
8、下列关于溶度积规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Q大于KSP,沉淀溶解
B、Q大于KSP,过饱和状态
C、Q小于KSP,沉淀析出
D、Q等于KSP,饱和溶液平衡状态
9、沉淀溶解的方式: 、 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生成其他物质、生成配位化合物
B、生成氢离子、生成氢氧根离子
C、生成弱电解质、生成配位化合物
D、生成弱酸碱、生成氧化产物
10、已知25℃时,铬酸银的饱和溶液每升含4.3×
![]()
g,铬酸银的KSP 。
A、7.56×10-13
B、9.0×10-12
C、8.1×10-12
D、3.12×10-12
第八章测试1、EDTA可以看做六元酸,在配位滴定时只能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
2、在
![]()
中,铂的氧化数为+4,配位数为6
3、配位数是中心离子或原子接受配体的数目。
4、将下列配合物进行命名:
![]()
为六氯合锑(Ⅲ)酸铵。 ( )
5、配合物命名:
![]()
为三氯化三(乙二胺)合钴(Ⅱ)。 ( )
6、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时,其螯合比为1:2。 ( )
7、EDTA与金属离子配位时,一分子的EDTA能够提供的配位原子的个数为:6个 ( )
8、在非缓冲溶液中用EDTA滴定金属离子时,溶液的pH将升高。 ( )
9、水的硬度指的是水中钙离子和镁离子盐类的含量。 ( )
第九章测试1、关于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输出电子的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输出电子的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C、输入电子的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D、输入电子的为正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关于铜-锌原电池,不正确的表述是( )
A、锌是负极,铜是正极
B、标准状态下,铜电极电势高于锌电极电势
C、在铜电极溶液中滴加氨水,原电池电动势将减小
D、在锌电极溶液中滴加氨水,锌电极电势会增大
3、已知φθ(Fe3+/ Fe2+)=0.77V,φθ(I2/I-)=0.54V,则标态下能发生的反应为( )
A、2Fe3+ + I2 = 2Fe2+ + 2I-
B、2Fe3+ + 2I- = 2Fe2+ + I2
C、2Fe2+ +2I- = 2Fe3+ + I2
D、2Fe2+ + I2 = 2Fe3+ + 2I-
4、在电极反应MnO4-+8H++( )→ Mn2++4H2O的括号中应填入( )
A、2e
B、5e
C、7e
D、8e
5、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是盐桥中的电解质中和两个半电池中过剩的电荷。( )
6、电对的φ和φθ的值的大小都与电极反应式的写法无关。 ( )
7、条件电极电势是考虑溶液存在副反应及离子强度影响之后的实际电极电势。( )
8、根据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M4+ 0.10 V M2+ 0.40 V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4+是强氧化剂
B、M是强还原剂
C、M4+能与M反应生成M2+
D、M2+能转化生成M和M4+
9、在标准状态下,用电对
![]()
和
![]()
组成原电池,电池符号为:(-)Pt/Cl2(p1)/Cl-(c1)//MnO4-,Mn2+,H+/Pt(+) 。 ( )
10、标准氢电极中,p(H2)=100kPa,c(H+)=1mol/L,φ(H+/H2)=0 。 ( )
第十章测试1、分配系数K越大越容易分离出来,并且将优先流出色谱柱。 ( )
2、基线是无样品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输出信号随时间的记录,呈现一条直线的状态。
3、色谱法包括的主要方法( )
A、比色法
B、液相色谱法
C、气相色谱法
D、超临界色谱
4、电势分析法的特点是( )
A、分离速度快,能进行相近物质的分离。
B、分析迅速,准确度高
C、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D、应用广泛,价格低廉
5、人之所以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本身具有颜色发出的光。
6、混合光是具有多种波长的光组合在一起的光。
7、色谱柱中固定相一般采用( )
A、硅胶颗粒
B、碳酸钙固体颗粒
C、氧化钙固体颗粒
D、氯化钠固体颗粒
8、电势分析法的电极分别是参比电极和( )。
A、显示电极
B、指示电极
C、银电极
D、氢电极
9、最大吸收波长是( )
A、光所折射的路线
B、光被物质吸收最少的地方
C、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
D、光的吸收曲线最低处
10、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的( )性质建立的分析方法。
A、对光互补色的影响
B、对光不同颜色的折射作用
C、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D、对光的选择性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