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测试1、.历史教材的能力构成是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的能力构成。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它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主要是指
A、历史感知和历史记忆的能力
B、历史阅读和历史运用的能力
C、历史鉴别和历史认知的能力
D、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以下说法不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理念的是
A、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B、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
C、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D、增强学生历史意识
3、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据此,对“历史”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就是史学记录
B、历史必须亲身经历
C、历史可以任意评说
D、历史应该客观真实
4、“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A、卢梭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5、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测试1、历史核心素养的宏观指导是指:
A、唯物史观
B、史料实证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2、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历史都可以称之为
A、唯物史观
B、时空观念
C、历史解释
D、历史理解
3、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指的是
A、家国情怀
B、史料实证
C、唯物史观
D、历史解释
4、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于
A、2003年
B、2011年
C、2017年
D、2018年
5、当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
A、唯物史观
B、史料实证
C、历史解释
D、家国情怀
第三章测试1、有人说:“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强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
A、唯物史观
B、历史解释
C、史料实证
D、时空观念
2、某学者在评价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下列哪种史观作出的?
A、文明史观
B、唯物史观
C、整体史观
D、唯心史观
3、“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这描述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特性中的
A、思想性
B、人文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4、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其中的“线”指的是
A、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B、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C、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D、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5、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下列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体现表述正确的是
A、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
B、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
C、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D、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
第四章测试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这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
A、人文主义目标
B、知识与能力目标
C、过程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在确定历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说出”等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一般指
A、发现层次要求
B、识记层次要求
C、理解层次要求
D、运用层次要求
3、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以下属于历史课程资源的是 ①历史必修一教材②江西省博物馆 ③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葬遗址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现阶段,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和基本工具是
A、历史课程标准
B、历史教科书
C、教师教学用书
D、历史教辅资料
5、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你认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是
A、目标性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思想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第五章测试1、《新航路开辟》一课结束时,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简要小结,然后提出问题:“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各国迅速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展。那么,其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就历史课堂教学的总结方法而言,这属于
A、概括式总结
B、拓展式总结
C、悬念式总结
D、呼应式总结
2、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各方面内容,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构成教学设计的四大基本要素是
A、内容、特征、思想和观点
B、学习者、目标、策略和评价
C、课标、教材、教参和教辅书
D、课程、课堂、课题和课型
3、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之一是注意问题的思维性,即问题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起到的价值。历史思维能力包括三个层面:“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启示?”以下相关阐释不正确的是
A、“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
B、“为什么”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C、“什么启示”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
D、课堂提问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所在
4、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倡导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成长。以下关于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做法,正确的是
A、明确分组、分工
B、选好学习内容
C、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D、指导、倾听与互助
5、历史教材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对历史教材的分析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那么,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主要步骤有
A、充分了解学生
B、研读课本内容
C、钻研历史课程标准
D、把握学科新发展
第六章测试1、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后教导评价
D、反馈
2、流与合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哪个目标的具体内容
A、态度和价值观
B、技能
C、知识
D、行动
3、学科课程的缺点是
A、导致学生被动学习
B、学习过程的僵化
C、肢解学生完整的生活
D、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
4、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5、以下属于教师教学辅助行为的是
A、激发动机
B、教师期望
C、课堂交流
D、课堂管理
第七章测试1、“通过提供言语媒介之外的另一种沟通媒介来澄清观念和情感”可视为“艺术”这门学科的()。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师的专业成熟反映在
A、班集体的培养
B、对教师工作的认同程度
C、熟练驾驭学科知识的教学
D、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3、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实质即
A、师生之间的互动
B、特殊的认识活动
C、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D、特殊的情感活动
4、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D、运用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
5、以下哪些教育目的论属于个人本位论
A、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B、哈耶克等人的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C、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D、涂尔干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
第八章测试1、下列属于抠图方法的有
A、进行删除背景操作
B、进行不同形状裁剪
C、虚化图片
D、利用SmartArt图形
2、能呈现出翻书效果的动画选项是
A、推入
B、帘式
C、翻转
D、页面卷曲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老式投影仪上播放时,PPT页面长宽比为4:3效果更佳
B、快速多重选择时,可使用Shift键
C、选取不确定的颜色时宜用取色器解决
D、格式刷可以快速复制格式
4、快速将WORD文档导入PPT 的操作不包括
A、对WORD文档进行标题级别处理
B、调出WORD软件界面中的“发送到Microsoft PowerPoint”按钮
C、反复进行复制粘贴操作
D、直接将WORD文档另存为PPT
5、和“保存‘选项有关的问题有
A、特别字体在其他电脑上的呈现
B、对低版本软件的兼容
C、系统自动储存时间间隔
D、视频的裁剪
第九章测试1、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口头提问、作业评议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程度进行及时测评和反馈。这种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2、如果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中外历史事件,下列事件中地位最低的应该是
A、鸦片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下不属于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的是
A、发展性原则
B、过程性原则
C、发现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4、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根据教学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历史教学评价分为
A、课堂教学评价
B、单元教学评价
C、学期教学评价
D、学年教学评价
5、下列选项中,符合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的是
A、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衡量其作用
B、看历史人物的主流
C、主观动机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
D、坚持“阶段论”和“两点论”
第十章测试1、李老师完成《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过程后,在黑板上画出了以下结构示意图对本课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其主要作用是
![image.png image.png]()
A、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
B、提纲挈领,理清知识点内在联系
C、指向、提示教学内容
D、直观生动,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
2、中学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是
A、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工作责任心
B、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对教学对象的充分了解和深入研究
D、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
3、在暑假来临之际,张老师给班上同学布置了历史学科的作业,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据此推测张老师布置的作业最有可能是
A、历史习作
B、历史制作
C、历史调查
D、纸笔练习
4、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可以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下列关于内容标准的陈述中属于理解层次要求的是
A、“简述”“复述”
B、“阐明”“归纳”
C、“分析”“评价”
D、“比较”“探讨”
5、实际操作中,对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评价的途径有多种,包括
A、学生评价
B、同行评价
C、教师自评
D、领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