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测试1、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采取的是以( )为主,兼采其他原则
A、保护原则
B、属人原则
C、属地原则
D、普遍原则
2、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犯罪( ).
A、危害国家安全的,中国刑法才予以适用
B、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才适用中国刑法.
C、犯罪地的法律也认为是犯罪的,才适用中国刑法
D、无条件的一律适用中国刑法.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一个A国人在一列行驶于我国境内的B国列车上对C国公民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适用( )
A、国刑
B、法
C、刑法
D、我国刑法
4、甲国公民从乙国劫持丙国的民用飞机到泰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适用我国刑法对该行为人追究刑事责任,所体现的是( )
A、保护管辖原则
B、折衷管辖原则
C、属地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5、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
A、刑法对地的效力
B、刑法对人的效力
C、刑法对事的效力
D、刑法对时的效力
6、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只有符合如下条件,才能适用中国刑法( ).
A、犯罪地的法律也予以处罚
B、依照中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C、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犯罪
D、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犯罪
7、各国解决刑事管辖权的原则,概括起来有( )
A、属地原则
B、属人原则
C、保护原则
D、普遍原则
8、下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一律适用中国刑法。
A、中国国家工作人员
B、在中国驻外使馆中工作的外国公民
C、中国公民
D、中国军人
9、下列情形中,属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有( )。
A、犯罪行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B、犯罪结果地在中国领域内
C、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
D、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10、我国公民王某乘开往菲律宾的中国轮船,在轮船进入公海时,王某发现与自己有宿怨的马某(中国公民)也在船上,于是乘马不备,一刀将马捅死。对王的犯罪行为适用我国刑法。
第二章测试1、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査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査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他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3、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了杀乙,也顾不了那么多,遂从100米外向乙开枪,没想到居然打中了乙,致乙死亡。此案中甲杀害乙的罪过形式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4、在量刑情节中,常见的酌定情节有()。
A、犯罪动机
B、犯罪目的
C、犯罪手段
D、悔罪表现
5、犯罪的目的存在于()之中。
A、故意犯罪
B、直接故意犯罪
C、间接故意犯罪
D、A.过失犯罪
6、下列何种犯罪的主体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
A、伪证罪
B、诬告陷害罪
C、贪污罪
D、非法拘禁罪
7、关于特殊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贪污罪的主体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各自利用了本人的职务上的便利,共同侵吞国有资产的,根据主犯的身份认定犯罪的性质
B、贪污罪的成立要求主体必须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具有该身份的人虽然不能成立该罪的正犯,但可以构成该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
C、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组织者,属于特殊主体的身份
D、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属于特殊主体的犯罪
第三章测试1、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包括
A、前提条件
B、时间条件
C、对象条件
D、限度条件
2、张某在郊外游玩时,遇到正在山上砍柴的妇女陈某。见陈某孤身一人,张某淫心大起,将陈某强奸。事毕,张某起身穿衣,陈某乘机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将张某砸得倒在地上,然后急忙穿上衣服跑回家中。事后鉴定张某受重伤。陈某打伤张某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事后防卫
D、紧急避险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不同之处在于
A、前提条件不同
B、对象条件不同
C、主观条件不同
D、限度条件不同
4、以下行为不能构成正当防卫的有
A、假象防卫
B、事先防卫
C、事后防卫
D、偶然防卫
5、甲乙二人素有仇怨,一天二人发生争执,甲跟乙说早晚我要弄死你,乙听完后惴惴不安。一天,乙未遂甲,持刀将其捅死,对于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A、正当防卫
B、事后防卫
C、故意杀人罪
D、防卫过当
6、张三和李四有过节,两人在小路上相遇,李四扛着锄头走过来,张三以为李四想打他,于是拿着砖头把李四打成重伤,张三的行为构成
A、正当防卫
B、假想防卫
C、防卫过当
D、无罪
7、张三遭遇抢劫,王五路过将罪犯打成重伤,但王五并不知道罪犯正在抢劫,只是由于罪犯是其仇人才将其打伤,王五构成正当防卫
8、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乙趁甲外出不在时撬门进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是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不适时
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9、张某命令自己饲养的猛犬扑咬李某,李某将猛犬打死,李某的行为构成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故意毁坏财物罪
10、为避免本人遭受的危险,一律不得紧急避险
第四章测试1、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A、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
B、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
C、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D、犯罪中止
2、哪些选项是犯罪已着手的表现形式
A、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已经同直接客体发生了接触,或者已经逼近了直接客体。
B、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间接造成犯罪结果的行为
C、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可以直接造成犯罪结果的行为
D、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之外的原因
E、行为人对于犯罪行为的放弃,需要主动停止
3、根据犯罪既遂的标准不同,下列属于我国刑法中罪名分类的是
A、行为犯
B、危险犯
C、举动犯
D、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
E、着手行为已经充分流露出犯意
4、甲带匕首准备杀乙,在去往乙家途中,突然肚子疼痛,便回到家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5、张某准备到某厂财务室撬保险柜偷钱,他邀约李某帮助他去望风。李某不同意,并到派出所告发了张某,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6、甲扬言要杀害乙的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
7、下列情况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A、盗走他人医药费后良心不忍将钱送回
B、犯罪过程中突然生病停止犯罪的
C、对他人连开三枪,均未击中,仍有子弹继续开枪但放弃的
8、李某持刀闯入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李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李某行为应如何和处理
A、应当从轻处罚
B、应当减轻处罚
C、应当免除处罚
D、王某欲杀张某,在张某的食物投毒,见其食用后不忍心,送张某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
9、下列不属于犯罪中止
A、盗窃他人财物后又返还财物的
B、犯罪实施阶段,行为人出于怜悯放弃犯罪的
C、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的
D、不构成犯罪
10、李某因私仇蓄意杀害杨某。一天,李某在杨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这时,李某尚有子弹3颗,却怕罪行败露,遂停止开枪射击。李某的行为是
A、犯罪既遂
B、意外事件
C、犯罪中止
D、犯罪人自以为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自动停止犯罪,客观上该犯罪不可能进行到底
第五章测试1、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 甲窃取丙的现金3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违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
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
C、甲构成盗窃罪、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D、单方面的意思联络的共同犯罪
2、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2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
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要求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
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D、甲教唆未满14周岁的乙杀死了丙
E、甲教唆乙打断丙的腿,乙听后没有产生伤害故意
3、下列甲乙是共同犯罪的
A、甲偷盗幼儿后, 向幼儿的父母打电话, 索要20万。而后,甲找到乙(女)帮助他照顾幼儿并据实相告。三天后,甲得20万与乙平分。
B、甲偷盗一幼儿后,找到乙(女)帮助他照顾幼儿,并据实相告,然后向幼儿的父母打电话,索要20万。三天后,甲得20万与乙平分。
C、医生甲故意给(仇人)丙开错药,护士乙因琉忽大意把原来应10小时服一次的药给丙小时服一次,结果丙中毒死亡
D、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
E、戊欲杀贾某,一天戊看到被王某打伤贾某,觉得是杀他的好机会,便将其杀害。戊与王某是故意杀人的共犯
4、甲某教唆乙某(13岁)实施犯罪,以共同犯罪论处
5、甲乙二人均为成年人,精神正常。甲勾结乙行窃,乙同意。某日夜晚,乙在门口望风,甲撬门入室窃取金银首饰、手表及大量现金,二人属于共同犯罪
6、二人以上过失行为相互作用,共同导致某一危害结果发生,属于共同犯罪
7、甲要抢动部队的枪支弹药库,用刀威逼学握库房钥匙的乙,迫使其交出钥匙。甲用钥匙打开枪支弹药房,抢走了一些枪支弹药。乙属于
A、从犯
B、胁从犯
C、不构成犯罪
8、孙某纠集李某等5人组成“天龙会”,自封“大天龙”,要求李某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天龙会创收”。李某等人在3个月内抢劫6次,杀死1人,重伤3人,劫得财物若干。上述犯罪行为孙某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其中参与抢劫1次。对孙某应如何处理?
A、对其知道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C、对其指挥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乙构成渎职罪
9、把共同犯罪人分为组织犯的实行犯、帮助犯和教唆犯的标准是
A、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
B、按照共同犯罪人行为的性质和犯罪分工
C、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
D、对全部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10、在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A、都是从犯
B、都是主犯
C、一般是主犯,有的是从犯
D、按照共同犯罪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第六章测试1、甲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缓刑2年。在缓刑考验期间,甲又犯盗窃罪。对于甲应当如何处理?
A、撤销缓刑,数罪并罚
B、不予追究
C、撤销缓刑,执行新犯的盗窃罪的刑罚
D、撤销缓刑,执行原判盗窃罪的刑罚
2、甲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罚执行2年的时候又犯盗窃罪,应当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撤销假释,数罪并罚
B、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原判3年有期徒刑刑罚。
C、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原判没有执行完毕的刑罚。
D、不予追究
3、下列属于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的是( )
A、罪过不同
B、罪名不完全相同
C、刑罚要求不同
D、再犯罪的时间不同
4、下列属于一般自首和坦白的区别的是( )
A、是否自动投案不同
B、犯罪事实是否被司法机关掌握不同
C、是否如实供述不同
D、是否是共同犯罪不同
5、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以下哪些情形
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的实行阶段
C、危害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D、一般违法行为
6、下列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属于应当缓刑的是( )
A、未满18周岁人
B、怀孕的妇女
C、已满75周岁的人
D、有悔罪表现的人
7、累犯就是再犯。
8、自首就是坦白。
9、累犯不得缓刑,也不得假释。
10、缓刑的执行机构是公安机关
第七章测试1、甲犯诈骗罪,其法定刑为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若甲在公安机关立案以后逃避侦 查,则此案的追诉期限为( ).
A、5年
B、10年
C、15年
D、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按照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追诉期限内( ).
A、犯罪分子还有其他违法行为
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C、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D、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 检、法机关提出控告
3、我国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从( )开始计算。
A、犯罪目的达到之日
B、犯罪之日
C、犯罪行为有连续状态的,自犯罪行为终了之日
D、犯罪结果发生之日
4、刑法上的时效种类可分为( )。
A、时效延长
B、时效中断
C、追诉时效
D、行刑时效
5、下列各种情形,哪些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A、付某因出国而未在法定期限内对钟某的侮辱行为提出控告
B、连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称自己被强奸,但因连某精神上极度惊恐,说话语无伦次,接案人员对其报案有怀疑而没有给予立案
C、蒋某在得知其同案犯薛某被公安机关逮捕以后,连夜赶往外地藏匿
D、谭某在方某诉其侵占案由人民法院受理以后,离家后杳无音信
6、吴某犯了情节严重的招摇撞骗罪,依照《刑法》第279条的规定,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 有期徒刑。 对吴某行为的刑事追诉期限应当是().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7、我国刑法中的时效是指( ).
A、追诉时效
B、刑法的溯及力
C、行刑时效
D、刑法的生效与失效
8、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核准
A、最高人民检察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公安部
D、司法部
9、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不再追诉。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10、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八章测试1、李某是某公司的货运汽车驾驶员,一次在该公司货场卸货,倒车时未注意观察车后情况,将一装卸工人压死。李某的行为构成()
A、过失致人死亡罪
B、交通肇事罪
C、重大责任事故罪
D、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2、下列行为中,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行为应是()。
A、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B、施工人员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
C、生产单位的安全生产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D、政府工作人员在工程质量监管工作中违法失职被撤职、开除
3、为保证生产安全,根据《刑法》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主体一般包括( )
A、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从业人员
B、建筑企业的分包责任人
C、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D、安全事故有责任的无证从事生产的人员
4、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与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在犯罪构成要件方面的共同之处()。
A、犯罪的客观方面
B、犯罪客体
C、犯罪的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
5、生产、作业重大责任事故的主要特征包括()
A、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B、侵犯的客体是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安全
C、客观表现为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
D、主观上出于过失
6、下列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是()
A、庄某是某无证开采小煤矿的矿主,为追求利润,强令工人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B、梁某是某建筑企业工人,不服从带班班长管理,违章冒险作业,导致房屋部分倒塌致1人死亡
C、章某是在押罪犯,在某劳改企业中从事生产,因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D、李某是某事业单位职工,由于不服领导的指示,造成严重后果
7、焚烧自己财物的,不构成犯罪
8、乙独居郊外偏僻一小屋,因乙曾检举甲的盗窃行为,甲怀恨在心,一日甲携带汽油,将汽油洒在乙的小屋四周,然后点燃,乙被惊醒迅速跑出屋外,小屋被烧毁。甲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9、破坏交通工具罪中的“交通工具”是指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 )
10、危害公共安全罪只有在行为人实施了已经造成实际危害公共安全的损害后果的行为之后才能成立。( )
第九章测试1、养花专业户李某为防止偷花,在花房网私拉电网。一日晚,白某偷花不慎触电,经送医院抢救,不治身,李某对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2、甲原是某公司总经理,年收入20万元,甲于1995年4月4日至18日,先后利用其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共透支银行款50万元。后甲于1995年5月19日至1998年10月7日,先后归还透支款29万余元。由于其在1997年2月时被解除总经理一职,收入锐减,虽经银行催还,仍有21万余元没有归还。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恶意透支罪
C、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属于借贷纠纷
3、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区别的关键是()。
A、是否涉及巨额资金
B、是否涉及众多被害人
C、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D、是否由单位组织实施
4、甲、乙为朋友。乙出国前,将自己的借记卡(背面写有密码)交甲保管。后甲持卡购物,将卡中1.3万元用完。乙回国后发现卡里没钱,便问甲是否用过此卡,甲否认。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侵占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
5、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A、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B、恶意透支
C、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D、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6、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超过()仍不归还。
A、两次,3个月
B、三次,3个月
C、三次,2个月
D、四次,3个月
7、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以上不满()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
A、5000元,10000元
B、5000元,50000元
C、2000元。20000元
D、2000元,50000元
8、集资诈骗罪区别于非法集资的重要特征是( )。
A、使用高端工具
B、犯罪主体资格
C、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
D、集资总量大
9、下列关于集资诈骗罪,说法错误的是( )。
A、其客体是社会公众的财产与国家的金融秩序
B、集资诈骗行为名为集资、实为诈骗
C、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不是以存款的名义而是以其他形式吸收公众资金,承诺还本付息,来达到吸收公众存款的目的
D、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第十章测试1、被告人甲某(男,1985年8月13日出生)于2001年6月7日,为“找点零用钱用”,将邻居王某1岁的儿子乙偷出,然后打电话给王某勒索8万元,在要求迟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杀害了乙。后因恐惧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对甲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理?()
A、甲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定绑架罪
C、定故意杀人罪
D、定敲诈勒索罪
2、首要分子甲通过手机指令所有参与者“和对方打斗时,下手重一点”。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被害人被谁的行为重伤致死这一关键事实已无法查明。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B、甲是教唆犯,未参与打斗,应认定为从犯
C、所有在现场斗殴者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D、对积极参加者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对其他参加者按聚众斗殴罪定罪
3、甲长期以赌博所得为主要生活来源。某日,甲在抢劫赌徒乙的赌资得逞后,为防止乙日后报案,将其杀死。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应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并罚
B、应以抢劫罪从重处罚
C、应以赌博罪、抢劫罪并罚
D、应以赌博罪、抢劫罪、故意杀人罪并罚
4、虐待罪,是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经常以打骂、冻饿、禁闭、强迫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或者其他方法进行推残、折磨的行为。根据定义,下列不构成虐待罪的是()。
A、王某的儿子得了病,但是王某却以治疗不会有效果为由任其发展至病危
B、李某常使用体罚来教育调皮的儿子,还常常关他禁闭
C、张某经常用言语何辱妻子,有时还会殴打妻子
D、超市老板经常对员工搜身,并常常无故要求加班
5、下列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有()。
A、堕胎
B、溺婴
C、毁尸
D、甲错误批评乙,乙气愤至极,自杀身亡
6、故意杀人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区别的关键在于()不同。
A、犯罪客体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主体
D、犯罪主观方面
7、甲的母亲乙知悉甲偷拿家中的钱去打电子游戏,十分气愤,连续三天不准甲吃饭,甲乃自杀身亡。乙的行为()。
A、构成虐待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构成非法拘禁罪
D、不构成犯罪
8、故意杀人既遂与故意伤害致死、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 )。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行为不同
C、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不同
D、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
9、监管人员殴打、体罚虐待被监管人,情节严重的,( )。
A、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
B、构成虐待罪
C、构成刑讯逼供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
10、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的有( )。
A、侮辱罪,情节一般的
B、诽谤罪,情节一般的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情节一般的
D、虐待罪
第十一章测试1、诈骗罪中欺骗行为的目的是使被害人上当受骗,“自觉自愿”的交出财物。
2、在着手后,如果没有任何使受害人遭遇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则不能以诈骗罪来认定
3、抢劫罪要求被害人不能反抗与施害人的压制有因果关系
4、抢劫罪的目的是
A、故意伤害
B、蓄意报复
C、骗人钱财
D、非法占有
5、某甲晚上在街上看到一老人手上提一只包(包内有现金1000元),独自行走,甲就冲上前去,一把夺过老人的包就跑,因夺包时用力过猛,将老人带倒在地,老人摔成重伤,甲构成何罪?
A、抢劫罪
B、抢夺罪
C、盗窃罪从重处罚
D、抢夺罪或过失致人重伤择一从重处罚
6、侵占罪在被害人不主动起诉的情况下,相关机关要主动管理
7、职务侵占罪和贪污罪主要区别在于
A、犯罪对象不同
B、犯罪方式有区别
C、犯罪客体不同
D、主观方面不同
8、甲欲杀乙便用刀挥砍,见乙一动不动便离去。最后乙只是受重伤但因抢救及时没有死亡,甲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
9、甲是某单位的会计,他为了盗窃本单位保险柜里的现金而设法配置了该柜的钥匙。后来甲在盗窗过程中因害怕被发现而将配制的钥匙丢弃,没有盗取现金。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10、虚构事实只能以积极的形式即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隐瞒真相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第十二章测试1、下列哪一行为应以妨害公务罪论处()?
A、甲与傅某相互斗殴,警察处理完毕后让各自回家。傅某当即离开,甲认为警察的处理不公平,朝警察小腿踢一脚后逃走
B、乙夜间入户盗窃时,发现户主戴某是警察,窃得财物后正要离开时被戴某发现。为摆脱抓捕,乙对戴某使用暴力致其轻微伤
C、丙为使其弟逃跑,将前来实施行政拘留的警察打倒在地,其弟顺利逃走
D、单选题
2、以下哪项并非妨害公务罪行为实施的对象()?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D、多选题
3、关于妨害公务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暴力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家的,从重处罚
B、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C、必须导致公务无法执行的结果才能构成本罪
D、单选题
4、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构成()。
A、妨害公务罪
B、故意伤害罪
C、扰乱社会秩序罪
D、单选题
5、王某是某市公安局治安大队长。王某明知李某在本市从事黑社会性质犯罪,利用本人职务便利,为李某等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充当保护伞。王某的此种行为如何认定?( )
A、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B、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C、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D、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6、孙某是某个凶杀案件的见证者,但是孙某害怕受到凶手报复,拒绝作证指认凶手。孙某的行为性质如何认定?( )
A、伪证罪
B、包庇罪
C、诬告陷害罪
D、不是犯罪
7、赵某从缅甸收购海洛因1千克,乘坐公共汽车进入中国云南境内,卖给瘾君子张某。赵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
A、走私毒品罪
B、贩卖毒品罪
C、数罪并罚
D、运输毒品罪
8、行为人以暴力妨害公务的行为造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死亡的行为应该如何界定?( )
A、妨害公务罪
B、故意杀人罪
C、一罪从重
D、数罪并罚
9、甲是拐卖人口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拐卖人口过程中,故意杀害被拐卖妇女甲,强奸被拐卖妇女乙,逼迫被拐卖妇女丙卖淫。甲的刑事责任是( )
A、拐卖妇女、儿童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奸罪
D、强迫卖淫罪
10、甲是某个刑事案件的证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甲威胁本案的另一个证人乙提供假证明,甲也对法庭提供了甲证明。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
A、伪证罪
B、诬告陷害罪
C、妨害作证罪
D、敲诈勒索罪
第十三章测试1、下列犯罪客体是简单客体的是( )
A、贪污罪
B、敲诈勒索罪
C、受贿罪
D、抢劫罪
2、王某利用自己是公安局长的职务便利,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钱某索要人民币5万元,否则要对钱某进行处罚。钱某送给王某2万元钱了事。王某的行为性质如何界定?( )
A、敲诈勒索罪
B、受贿罪
C、抢劫罪
D、无罪
3、贪污罪的犯罪客观行为包括( )
A、窃取
B、骗取
C、侵吞
D、收取回扣
4、下列属于贪污罪的犯罪主体的是( )
A、国有公司的董事
B、国有公司的保洁员
C、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D、村民委员会的人员协助人民政府发放救济款物
5、下列属于贪污罪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危害行为的是( )
A、利用因工作关系熟悉作案环境而盗窃公共财物
B、将自己合法管理的公共财物扣留
C、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接受礼物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
D、国家工作人员谎报出差费用,占有公共财物
6、下列属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 )
A、已经许诺,但尚未实际进行
B、已经着手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尚未谋取到利益
C、已经着手为他人谋取利益,但尚未完全实现
D、为他人谋取利益,已经完全实现
7、谭某刚刚财务专业毕业参加工作,由于不熟练掌握财务报销流程记错账的行为构成贪污罪。
8、所有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构成贪污罪。
9、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事前没有约定,在其离退休后收受请托人的财物,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10、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和贪污罪的犯罪主体相同。